90后环保帮手戴俊
 
来源:龙虎网        发稿时间:2011-09-23 14:44:26        发稿编辑:幻境

  工作中的戴俊。记者 倪敏 摄

    年“吞”工业垃圾一万吨城市的危险固废在这里埋入坟墓

  龙虎网讯 记者首度走入位于六合化工园区的南京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戴上防毒口罩,依然能嗅到一股说不出的味:主城及江北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在这里走入“坟墓”,在钢筋混凝土的深坑中掩埋。

  戴着防毒口罩还有怪味

  南京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窝在化工园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进大门就闻到一股怪味。“天天如此,我们鼻子都失灵了。”中心负责人周晓明带着记者四处探访,“首先得戴上口罩,里面是活性炭。”像防毒面具一样的白色口罩蒙得人有些呼吸不畅,却依然能闻到怪味。

  这个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是南京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集中控制危险废物污染的公益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2002年立项,经历多次选址,最终选在这里的小山丘,2010年8月进入试运行,到今天有一年多了。

  填埋库一共有7层防渗漏层

  “百年大计,又是公益工程。最怕的,就是有渗漏。”周晓明记得,当初挖掘填埋库时,最要紧的环节,是防渗,“因为不能让深埋的固废垃圾造成任何污染。下面还专门设了电子监控,定期有人员来检测,建好后,试用时一周看一次,后来一个月一次。”总共有7层防渗漏层,每层都要混凝土、扎钢,不停地一层层整体浇筑,侧墙也是,混凝土浇筑,厚达80厘米。记者在一号填埋坑周围转了一圈,45米×45米的面积,戴着口罩,走得都嫌吃力,更不用说每天爬上爬下的工人们。

  坑的上方有一个白色雨棚,“国内填埋场,我们是唯一一家,设置这样的钢膜结构雨棚。”周晓明透露,这是为了防止雨水直接打入库内,形成渗滤液,而这样的钢膜结构,“跟北京鸟巢的膜是一样的,不过鸟巢是用了两层,看不到钢结构的,我们是一层,非常牢靠。”

  90后小伙子主动加盟

  全市各地运到这里的危险固废垃圾,能直接达到填埋标准的,就由工人打包,用水泥和粉煤灰固化处理,再运下填埋库;不能直接填埋的,必须按重金属、非金属等分类,废酸废碱类的还要再中和,之后才能按序填埋。这里的工人,总共不到30名,这里一年“吞噬”的危险固体废物垃圾,却高达一万吨。从去年8月初运行开始,这里的主力就是一批80后,90后的小伙子戴俊,成了年龄最小却最能干的一员。周晓明记得,第一批固废在扬子炼油厂,工人们过去装废料,“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搬下来,再棒的小伙子,都受不了。关键是要爬上爬下的,因为机械不能直接下去,不能破坏防渗膜。后来换成一立方米的吨装袋,更重。”工友们透露,戴俊本来有家里安排的好工作,“非要自己到这里来,说对环保感兴趣,主动请缨的。”“小伙子,能吃苦得狠!”

  周晓明说,工作的辛苦还在其次,最重要是这里化工园区的特殊环境。为了保证大家的工作安全,每过一两个星期,从头到尾的工作服都要换掉。“我们还配备了高级别的生化防护服,特殊时刻,大家都要换上。”

  ■ 记者手记

  当同龄人还在大学校园里,一身新潮,醉心于读书、恋爱时,戴俊待在这个枯燥而辛苦的岗位上,已一年有余。每天从上到下被蓝色的工作服、沉重的工作帽包裹,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脱下口罩。

  “累吗?怎么选这么苦的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咧嘴一笑。小伙子惜字如金:“累啊,辛苦,但是蛮喜欢的。”再多的提问,他就只是挠挠头,微笑。没有人们印象中90后的自我,连一路带着他学车、考各种器械证照的周晓明都说:“小伙子蛮稳的,无论是搬上搬下的体力活,还是预处理这样的技术活,都做得好。”大伙儿说他不像90后,戴俊终于忍不住跟记者蹦了一句:“90后也是人,一样要好好干活呗!”

  记者 倪敏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